每天进步一点点!
当前位置:首页 > 读书吧 > 说课稿 >小学语文《月光曲》说课稿模板

小学语文《月光曲》说课稿模板

opp整理 | 日期:03-24

导语:

  (播放《月光曲》录音,让学生得到美的陶冶、美的享受,诱发学习兴趣。)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初读课文时,让学生带着刚才的问题,听课文配乐朗读。

  (课文录音的播放,把学生引入《月光曲》的意境中。)

  听录音后,引导学生自学字词:抓字词的音、形、义几个方面加以检测,同时结合近义词辨析练习加以巩固。

  (字词教学是阅读教学的常规训练,在课堂上安排部分的时间练读,便于教师个别指导,同时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

  落实字词教学后,让学生讨论刚才的问题以了解大意,于是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回答老师设计的由浅入深的提问。随后简介贝多芬。

  (通过训练,懂得《月光曲》是一首怎样的曲子,经老师对贝多芬的生平介绍,激起学生学习兴趣,以此初步感受贝多芬对贫苦人民同情的思想感情。)

三、抓住句眼,分清段落

  在学生了解大意的基础上学习课文的第一节,学习本节时,重点理解“谱写”一词,及本节的主要意思。

  上一环问题的初步理解以帮助课文第一节的学习,而本节的学习为理清文脉作索引。

  学习时,生练说,师引导,从“谱写”曲子,以至“谱写”壮丽的诗篇,再扩句,使知识得以延伸,从而加强语言文字的训练。

  学习课文第一节后,点出最后一句在文中的作用,以此理出本文以“总的介绍”、“关于《月光曲》的传说”两部分为篇章结构,从而分段也就不难解决了。

  (根据教材特点,充分兼顾学生实际,设计教路,帮助学生顺利地理清了文章的脉胳。)

四、根据目标,设计作业

  1.语文作业本的第1、2题。

  2.用“券、恬、音、键”等形近字组词。

第二教时

一、研读课丈,入情悟境

  课前,通过教师语言描述,让学生进入情境,于是设计了如下描述:“传说的开头就描写了一个美丽的画面:我们仿佛看到在一个月色泻满莱茵河的秋夜,贝多芬在一条幽静的山路上散步,路的尽头,有一间小茅屋的窗口里透出微弱的亮光,偶尔还传来断断续续的钢琴声,这不由得使贝多芬走近茅屋……

  (这样,让师在描述的同时,学生潜意识进入情境。)

  1.目标的提出

  将学生带入情境后,引学生进入本课时的学习,然后提出学习任务,用投影出示“目标导向”及“课后第1题的三个问题”。

  学习目标的明确使学生有章可循。目标的准确、具体,便于操作、检测。

  2.目标的落实

  (1)结合目标导向,指导学生回答第一个问题:揭示学法。

  ①首先让学生读问题,用“____”划出疑问词,用“”划出关键词,并确定回答的重点。

  ②默读课文,找出和这个问题有关的自然段和句子。

  ③理解所划句子的意思。

  要解决第一题,重点理解“一天夜晚……正是他的曲子”及“贝多芬听到……眼睛瞎了”这两句。

  如在理解第一句时,我设计训练题,以诱发学生思考,如:“贝多芬听到什么?”“琴声引起他注意的原因是什么”及“贝多芬当时心里想些什么”等。

  通过分角色朗读,然后启发学生想象,再组织语言用“因为……所以”的句式概括回答问题。

  (学生不仅了解贝多芬要以自己的琴声让买不起音乐会入场券的穷人得到艺术的享受,同时也培养了思维的严密性。)

  ④在理解第二句后,有感情地朗读第2~5自然段。

  ⑤小结学法,即以上的四个步骤。

  (2)分组学习课后习题1中的第二个问题:运用学法。

  这是根据学生的认知结构对学习和迁移的影响作用,在学法上则采用顺向迁移的方法。

  交流分组学习中的疑难所在,及时加以反馈,师作了小结以后,引学生进入最后一个问题的自学。

  (3)自学课后习题中的第三个问题:掌握学法。

  (学生将已学会的原理予以广泛的应用,提高学法迁移的价值。)

  在落实这一环节时,着重理解第九自然段中“写实”和“联想”部分。(结合配套投影片,展示教材中描绘的景象,让学生在具体的形象中感受与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