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向上!
当前位置:首页 > 我爱学习 > 文言文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阅读答案与翻译-宋君被子罕驱逐的原因是什么?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阅读答案与翻译-宋君被子罕驱逐的原因是什么?

导语: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人君之道如何?”对曰:“人君之道:务在博爱,趋在任贤;广开耳目,以察万方;不固溺于流俗,不拘系于左右;屡省考绩,以临臣下。此人君之操也。”平公曰:“善。”

  明主者有三惧:一曰处尊位而恐不闻其过,二曰得意而恐骄,三曰闻天下之至言而恐不能行。何以识其然也?越王勾践与吴人战,大败之,兼有九夷。当是时也,南面而立,令群臣曰:“闻吾过而不告者其罪刑。”此处尊位而恐不闻其过者也。昔者晋文公与楚人战,烧其军,大胜之,文公退而有忧色,侍者曰:“君大胜楚,今有忧色,何也?”文公曰:“吾闻能以战胜而安者,其唯圣人乎!若夫诈胜之徒,未尝不危也,吾是以忧。”此得意而恐骄者也。昔齐桓公得管仲、隰朋,辩其言,说其义,正月之朝,令具太牢,进之先祖,桓公赞曰:“自吾得听二子之言,吾目加明,耳加聪,不敢独擅,愿荐之先祖。”此闻天下之至言而恐不能行者也。

  邾文公卜徙于绎,史曰:“利于民,不利于君。”君曰:“苟利于民,寡人之利也,天生蒸民①而树之君,以利之也。民既利矣,孤必与焉!”侍者曰:“命可长也,君胡不为?”君曰:“命在牧民,死之短长,时也。民苟利矣,吉莫如之。”遂徙于绎。

  司城子罕相宋,谓宋君曰:“国家之危定,百姓之治乱,在君之行赏罚也。赏当则贤人劝罚得则奸人止赏罚不当则贤人不劝奸人不止,奸邪比周,欺上蔽主以争爵禄,不可不慎也。夫赏赐让与者,人之所好也,君自行之;刑罚杀戮者,人之所恶也,臣请当之。”君曰:“善。子主其恶,寡人行其善,吾知不为诸侯笑矣。”于是宋君行赏赐,而与子罕刑罚,国人知刑戮之威,专在子罕也,大臣亲也,百姓附之。居期年,子罕逐其君而专其政。

  (节选自《说苑·君道》,有删改)

  【注】①蒸民:众民。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

  赏当则贤人劝罚得则奸人止赏罚不当则贤人不劝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考绩,指考核官吏的政绩。《书·舜典》载:“三载考绩。三考,黜陟幽明。”可见考绩是官吏升降的重要依据。

  B.九夷,古代对中国东部诸民族的统称,也泛指少数民族。古代还习惯将西、南、北方的民族分别称为“戎”“蛮”“狄”。

  C.卜,指用火烧龟板占卜,根据龟板上的裂纹推断吉凶祸福。《诗经·氓》中“尔卜尔筮”的“卜”即是此意。

  D.让与,指礼让与推举。其中“与”和《礼记·礼运》中“选贤与能,讲信修睦”中的“与”含义不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师旷认为仁君对待臣子的态度是既要发挥其贤能,又要不受近臣的羁绊,应经常对臣子进行考查并驾驭他们。

  B.越王勾践身居高位,比较担忧无法获知自己的过错,所以对知道他的过错而不告诉他的人,勾践要给予罪刑。

  C.齐桓公得到管仲和隰朋后,分辨他们的言语,喜欢他们的议论,赞许他们让自己耳聪目明,还把他们举荐给先祖。

  D.邾文公在不利于自己这个君王的情况下仍然迁都,是因为迁都对百姓有利,他认为对百姓有利也就是对自己有利。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吾闻能以战胜而安者,其唯圣人乎!

  ②命在牧民,死之短长,时也。民苟利矣,吉莫如之。

  14.宋君被子罕驱逐的原因是什么?结合文本简要说明。

  答

  10.赏当则贤人劝/罚得则奸人止/赏罚不当/则贤人不劝

  11.D 12.C

  13.①我听说能因用作战取胜而安宁的,那恐怕只有圣人吧!

  ②我的生命在于养育百姓,死亡的早晚,这是时运。如果人民得到利益,吉利没有比这大的了。

  14.①宋君喜欢做奖赏这类让臣民高兴的事,不愿被诸侯耻笑;

  ②掌管刑罚的权力给予了子罕,使得臣民亲近归附子罕,造成了“君弱臣强”的局面。

  【解析】

  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