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的生活知识参考!
当前位置:首页 > 我爱学习 > 说课稿 >人教版坚持改革开放教学设计

人教版坚持改革开放教学设计

  】

  (三)拓展练习

  1.应用一。

  小组活动:拿出准备好的调查表,先用计算器求出平均数,再互相交流看法与观点。(调查表有小组成员的体重,身高,家里近几个月的电话费、电费,上周的气温情况等)

  交流反馈。

  【设计意图:从生活中搜集,整理数据,并求出平均数,使学生体令“平均数”反映的某段时间内具有代表的数据,在实际的数据,在实际生活、工作中人们可以运用它对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预测。计算器的引入,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

  2.应用二。

  请用计算器帮这位小选手算算最后得分。

  生1:最后得分(84+70+88+94+82+86)÷6=84(分)。(大部分学生表示赞同)

  生2:我不同意,我认为应该去掉一个最高分、一个最低分。最后得分(84+88+82+86)÷4=85(分),这样才公平、合理。

  师:这种求平均数的方法,你有没有在哪里见过?(奥运会、电视比赛等)为了使比赛更公平,通常在比赛中采用这种方法求平均数。

  【设计意图:结合实际问题引导学生展开交流、思考。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从而深刻认识到数学的价值与魅力。】

  3.应用三。

  师:星期天,小丽高高兴兴去学游泳。她碰到一个难题,原来游泳池的水平均深是126厘米,小丽身高134厘米,她在这个游泳池中学游泳会有危险吗?

  □会 □不会 □可能会 □可能不会

  (1)把自己的想法与同桌交流。

  (2)指名说说(3个)

  (3)学生评价。

  师:平均水深只是一个代表数,他的实际水深并不知道,可能比126厘米高,可能比126厘米深,也可能正好是126厘米,我们在对待实际问题时就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分别对待。

  【设计意图:深化了学生对“平均数”概念的理解,让学生体验了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提升了他们数学交流的能力。】

  (四)课堂总结

  师: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还有问题吗?

  (五)课外延伸

  推荐作业:1、现在你对教师上课开始的问题“我们班的平均身高是多少?”

  能解决吗?这一问题就留给大家课后去解决。

  【设计意图:呼应开头,并通过课外实践活动延伸,进一步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反思:

  悟学理念提出,学习目标应由“关注知识”转向“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指出“五感”是一个循环的过程。课堂设计应由“给出知识”转向“引起活动”得到“感动、感觉、感知、感悟、感恩”。从本节课的教学可知,学生在生活中已经储备了“平均数” 的相关知识,因而我就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去设计教学的各个环节,注重学生的课前小研究,让学生借助各种资源——同学的互助等,进行自主的探究学习,主动建构关于平均数的知识体系,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自信、科学态度和理性精神,实现教学的发展功效和育人的本质功能。

  悟学理念认为,要让学生获得知识经验和发展,就必须教他们参与各种实践活动。新课程改革也视学习为“做”的过程、“经验”的过程,凸现学生学习的实践性特点。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不是把教材内容的移植和照搬,而是进行了创造加工,将教材内容变成学生自己去学习、去研究、去感悟的活动内容,并把它纳入到学生的“生活世界”中加以组织,这才是我们在当前设计教学时必须遵循的重要原则。

  人教版平均数知识点

  基本公式:①平均数=总数量÷总份数

  总数量=平均数×总份数

  总份数=总数量÷平均数

  ②平均数=基准数+每一个数与基准数差的和÷总份数

  基本算法:

  ①求出总数量以及总份数,利用基本公式①进行计算。

  ②基准数法:根据给出的数之间的关系,确定一个基准数;一般选与所有数比较接近的数或者中间数为基准数;以基准数为标准,求所有给出数与基准数的差;再求出所有差的和;再求出这些差的平均数;最后求这个差的平均数和基准数的和,就是所求的平均数,具体关系见基本公式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