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的生活知识参考!
当前位置:首页 > 我爱学习 > 文言文 >《遣戍伊犁日记三则》原文、注释和解析

《遣戍伊犁日记三则》原文、注释和解析

导语:

清・洪亮吉2

三则 ・之一

(嘉庆四年十一月)初三日3,行一百二十里,宿。迂道至金县4,新月已上。县僻无逆旅5,寄宿野人家6。见禾黍满阶,纺车盈侧,觉田庐之乐矣。卧,甚适。

1遣戍:放逐罪犯到边境驻守。作者因上书批评朝政触怒清仁宗而被判遣戍伊犁(在今新疆西部),途中经160余日始达伊犁戍所。途中日记汇成《遣戍伊犁日记》。2洪亮吉(1746-1809):宇君直,一字雅存,清代经学家、文学家,号北江,有《洪北江全集》。3嘉庆四年:即公元1799年。嘉庆:清仁宗年号。4迂道:绕道。金县:旧县在今兰州以东。5逆旅;旅店。6野人:平民百姓。

【析点】 田家茅舍,新月如眉,禾黍满阶,纺车盈侧,这是日记中展现出的一幅恬适的田家景象。这景象本是农村丰收年景所习见,而此刻,洪亮吉以罪人身份走在去边疆服刑途中,不能不联想到自己的处境,安适的田家生活已不可得,因而,对“田庐之乐”才倍感亲切,心生向往。由于当时统治者的严酷,洪亮吉被判遣戍后,没有在日记中表露被迫害的愤意与不平;然而,对农家生活的亲切感与向往之情恰是这种愤懑不平的折光。这则日记可说是于平淡处寓深情。

顾之京

三则 ・之二

 

(十二月)二十六日,平明入南山1,一路老柳如门,飞桥无数,青松万树,碧涧千层,云影日辉,助其奇丽,忘其为塞外矣。过岭,风色顿殊,雪飘如掌,阑干千尺2,直下难停,岭头

一外委率十余兵助挽始下3。至晚,雪已盈丈。是日行七十里,宿松树塘,已无径路。望夹道松株方克前进4。抵旅舍,已定更矣5

1南山:天山支脉,在乌鲁木齐市南。2阑干:倾斜,此处形容倾斜的山路。3外委:定员以外的低级武官。4克:能。5定更:即入更,入夜。

【析点】 我国西北边疆的奇丽风光,在唐代边塞诗人的诗歌里曾有展现;古典散文绘山川者虽多却很少写西北边疆。因而洪亮吉日记中的几则就成为古代散文中描绘西北风光的难得篇什,一新读者耳目。

十二月二十六日这则日记,描绘了一岭分两季的边疆景色:岭南是清雅秀丽的春光,岭北却是大雪纷扬、山路险峻,突现了景色的“奇丽”与奇险。日记中写景全用四字短句,文而有诗的韵味;如“门”如“掌”的比喻,虽都是日常习见之物,但用来喻柳、喻雪,却恰恰表现了西北边疆的奇景;又多用数量词,无数飞桥、万棵青松、千层碧涧、千尺阑干,带有夸张意味,突出山岭两侧桥之繁、松之多、洞之曲、路之陡,同样是表现西北边疆的奇景;写景色彩也极其绚丽,松青、涧碧、日红、雪白,交映生辉,更为奇秀。初入南山而“忘其为塞外”一语赞美如江南的塞外风光,一个“忘”字透露出是自然美景使作者暂时忘却了自身远谪边疆的处境。

顾之京

三则 ・之三

(嘉庆五年二月)初六日。稍晴复雪。待重车至1,日晡方到2。是日仅食炒米数撮。屋前后左右皆松涛声。吴越中得此一二株即以为佳树3,至此则断作槽、析为薪4、铺作道,皆百丈青松也,又不止屈作屋村而已。

1 重车:装载行李的车。2 晡(bū):下午三四点钟。3吴越中:指古吴国越国之地,即江、浙一带。4 析:剖开。

【析点】 作者在二月初十日到达戍所伊犁首府伊宁城,初六日的日记所记是行至伊宁附近的情况。此处松林高大茂密,松木在当地是极平常的材料,作者对此深有感触。因此这则日记写松林,并不着笔于它的壮美,甚至不作正面描写,仅通过四周传来的松涛声间接写出松林的茂密、雄伟,之后笔锋一转,发抒感慨,实是借松以言人,抒发贤材埋没不得施展的愤忿,这之中自然也包含作者对自己遭遇的牢骚与不平。全篇语势看似平缓,而其含义却是深刻的,作者正是把忧时伤己的起伏心绪隐含在这表面的平缓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