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的生活知识参考!
当前位置:首页 > 我爱学习 > 阅读题 >文本一:女子必自择丝麻 文本二: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阅读答案

文本一:女子必自择丝麻 文本二: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阅读答案

  (2)看待弟弟、孩子和臣子像自己一样,怎么会实行不慈爱的事呢?所以不孝不慈的人没有了。

  14.①统治者要实行仁政。

  ②文本一主张“君子莅民”“以仁辅化”,这与文本二所说的“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意思基本相同。

  【解析】

  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因此面向南从政做官,地位高贵却不骄横,富有了却能恭敬,有了根本却能考虑末节,治理政事却能建立功业,长时间居于官位却不停地努力,近处的感情沟通了却畅达到远方,观察一件事物却联想到多种事物,处理件事却万事都能不乱的。

  “故南面临官”,“南面”作“临官”的状语,不可断开;“贵而不骄”“富而能供”结构对称,各自成句;“有本而能图末”“修事而能建业”结构对称,各自成句;排除BCD。

  故选A。

  11.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C.“在文中的意思是第二个”错误,原句意思是“就不可能取得百姓的亲近和信任”,故应是第一个“百姓”之意。故选C。

  12.本题考查学生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能力。

  C.“无论天下的大事小事都要率先去做”错误。原文所说的“欲政之速行也,莫善乎以身先之”,意思是要想政治措施迅速推行,最好的办法是自己做表率,并非指“无论天下的大事小事都要率先去做”。

  故选C。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

  得分点:

  (1)“莅”,统治、管理、治理;“责”,要求;“为”,做;

  (2)“苟”,如果,假如;“充”,扩充;“事”,侍奉。

  1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概括信息的能力。

  由“君子莅民,不可以不知民之性而达诸民之情。君子莅民,不责民之所不为,不强民之所不能”“民有小过,必求其善,以赦其过;民有大罪,必原其故,以仁辅化。如有死罪,其使之生,则善也”可知,作者认为君子治理民众,不可以不了解民众的性情,进而通晓民众的感情。君子治理民众,不要求民众做不愿做的事,不强求民众做不能完成的事;百姓犯了小罪,一定要找出他们的长处,赦免他们的过错;百姓犯了大罪,一定要找出犯罪的原因,用仁爱的思想教育他们,使他们改过从善。如果犯了死罪,惩治后使他们得到新生,那就好了。

  由“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可知,孟子认为,每个人都有怜爱别人的心。先王因为有怜爱别人的心,这就有怜爱别人的统治了;凭着怜爱别人的心来实施怜爱别人的统治,治理天下可以像运转小物件于手掌上一样容易。

  由此可见,两篇文本的共同观点是:统治者要实行仁政;“君子莅民”“以仁辅化”与“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意思基本相同。

  参考译文:

  文本一:

  女子(织布)一定亲自挑选丝麻,优秀的工匠一定亲自挑选完美的材料,贤明的君主一定亲自挑选身边的大臣。在选拔人才上辛苦,在治理政事时就轻松,君子要想得到美誉,就一定谨慎身边的人。在上位的人,就好像爬树一样,致力于高处却更加害怕掉下来。拉车的六匹马分散乱跑,定是在四通八达的交叉路口;百姓背叛正道,必定是因为君王政治措施的错误。民众热爱你,你就能存在,民众厌恶你,你就要灭亡,治理民众的人必须明白这个道理的重要。因此面向南从政做官,地位高贵却不骄横,富有了却能恭敬,有了根本却能考虑末节,治理政事却能建立功业,长时间居于官位却不停地努力,近处的感情沟通了却畅达到远方,观察一件事物却联想到多种事物,处理件事却万事都能不乱的,因为做好了自己。

  君子治理民众,不可以不了解民众的性情,进而通晓民众的感情。君子治理民众,不要求民众做不愿做的事,不强求民众做不能完成的事。如果要求民众做他们不愿做的事,强迫他们做不能完成的事,民众就会痛恨;痛恨就会做一些邪僻之事。水太清就没有鱼了,人极其明察就没有追随者了。百姓犯了小罪,一定要找出他们的长处,赦免他们的过错;百姓犯了大罪,一定要找出犯罪的原因,用仁爱的思想教育他们,使他们改过从善。如果犯了死罪,惩治后使他们得到新生,那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