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的生活知识参考!
当前位置:首页 > 我爱学习 > 说课稿 >八年级《声音是什么》说课稿

八年级《声音是什么》说课稿

  (五)、具体的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

  认识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科学探究:

  1.通过探究声音产生缘由的整个过程,知道探究的步骤、所涉及的主要活动,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特征。

  2.能在已有知识、经验和现有信息的基础上,通过简单的思维加工,作出自己的解释或结论。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保持与发展想要了解世界、喜欢尝试新的经验、乐于探究与发现周围事物奥秘的欲望。

  2.知道科学已经能解释世界上的许多奥秘,但还有许多领域等待我们去探索。

  教学重点:

  通过认识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创新能力。

  教学难点:设计实验,验证假设。

  (六)、教学程序设计

  (1)、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恰当的导入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为新课教学创造最佳的学习氛围,我从小学生喜欢“做游戏,猜谜语”的心理特点入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教师在上课之前准备好一些物体发声的录音材料,收集一些有关声音的资料。上课伊时,做“听声音,猜物体”的游戏,引起学生对声音的关注,通过让学生说说听到的声音,进一步“唤醒”学生对声音的直接认识。让学生初步感觉到我们生活在充满声音的环境中,激发学生想知道声音更多奥秘的兴趣。此时,老师进一步引导:“其实,无论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我们总能听到各种声音,大自然的风声、雨声、雷声,乡间的蛙叫蝉鸣,城里车水马龙的声音。所以声音对于我们来说,是一种再也熟悉不过的东西,它看不见,摸不着。现在你们身边有许多物体,你能不能自己来制造声音呢?在制造声音的过程中,你想提出什么问题呢?”。这些物体事先准备好,起到一个导向作用。学生肯定会提出许多问题:比如,声音是怎样来的?声音是怎样传到我们耳朵里来的?我们怎样才能控制声音等问题。――揭示了课题《倾听声音》。

  (2)、分组操作,解决问题。

  1、引导学生用各种方法使物体发声。

  首先组织学生观看桌子上许多能够发声的物体,主要起到一个导向作用,同时适当的给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接着对学生提出几个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有目的的实验。

  (a)、这些物体你不动它,它会发出声音吗?你能使它们发声吗?

  (b)、你能用不同方法使某一物体发声吗?

  每个学生明确要思考的内容并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参与小组活动。但是让学生发出声音太简单了!学生会不以为然地乱敲乱打,所以这里教师应该提出:“老师不是看哪个学生制造的声音响,而是谁想到的办法多。”这样既可以管理课堂,又可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活动后教师做适当的总结:物体静止时都不能发声,对它们进行敲、打、吹、拨就能发出声音。那么,声音到底是怎样产生的呢?步步深入。

  2、活动:观察发声的物体并做记录,提出假设。

  (a)、在教师引导下观察鼓、尺子、橡皮筋发声与不发声现象的活动。

  (b)、学生自主活动:观察其他物体在发声前后的变化,作好观察记录。

  (c)、归纳得出这些发声物体的共同点。

  在活动中教师巡视,关注每一组的研究情况,并适当插入到个别组的研究中。记录各组的研究情况,并适当引导学生进行评价。研究物体为什么会发声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很难说清楚,这个活动有扶到放,让学生学会观察、学会记录、学会思考。通过相同现象的观察分析,自然而然想到发声物体与振动有关。但是为了科学的严谨性,我们需要用实验的方法进一步验证我们的想法,所以就很自然地提出了“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的假设。

  3、活动:再次利用实验从正反两方面收集事实,验证假设。

  (a)使三角铁、音叉、声带等物体发出声音,引导他们通过看、听、摸,甚至用一些间接的方法验证物体发声时确实是在振动。

  (b)而后让学生充分利用有结构的材料自行设计实验验证。

  (c)使原来发声的物体停止振动,从反面验证假设。

  这是一个加深理解的活动,这里围绕“发声的物体一定是振动了吗?”从正反两个方面验证,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而且通过实验的方法把这个过程观察得更仔细,当然学生理解起来就更通彻。让学生感受积极参与合作能得到别人的尊重,能学到更多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