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进步一点点!
当前位置:首页 > 读书吧 > 文言文 >厉王虐,国人谤王,郑文贞公魏征寝疾阅读答案与翻译

厉王虐,国人谤王,郑文贞公魏征寝疾阅读答案与翻译

opp整理 | 日期:08-20

导语:文本一: 厉王虐,国人谤王。召公告曰:民不堪命矣!王怒,得卫巫,使监谤者。以告,则杀之。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王喜;告召公曰:吾能弭谤矣,乃不敢言。召公曰:是障之也

  文本一:

  厉王虐,国人谤王。召公告曰:“民不堪命矣!”王怒,得卫巫,使监谤者。以告,则杀之。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王喜;告召公曰:“吾能弭谤矣,乃不敢言。”召公曰:“是障之也。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雍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瞽献典,史献书,师箴,瞍赋,朦诵,百工谏,庶人传语,近臣尽规,亲戚补察,瞽、史教诲,耆艾修之,而后王斟酌焉。是以事行而不悖。民之有口也,犹土之有山川也,财用于是,乎出;犹其有原隰衍沃也,衣食于是乎生。口之宣言也,善败于是乎兴。行善而备败,所以阜财用衣食者也。夫民虑之于心而宣之于口成而行之胡可壅也若壅其口,其与能几何 ”

  王弗听,于是国人莫敢出言。三年,乃流王于彘。

  节选自《国语·召公谏厉王止谤》

  文本二:

  郑文贞公魏征寝疾,上遣使者问讯,赐以药饵。又遣中郎将李安俨宿其第,动静以闻。上复与太子同至其第,指衡山公主欲以妻其子叔玉。戊辰,征薨,命百官九品以上皆赴丧,给羽葆鼓吹,陪葬昭陵。其妻裴氏曰:“征平生俭素,今葬以一品羽仪,非亡者之志。”悉辞不受,以布车载柩而葬。上登苑西楼,望哭尽哀。上思征不已,谓侍臣曰:“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征亡后,朕遣人至宅,就其书函得表一纸,始立表草,字皆难识,唯前有数行,稍可分辩,云:‘天下之事,有善有恶。任善人则国安,用恶人则国乱。公卿之内,情有爱憎,憎者唯见其恶,爱者唯见其善,爱憎之间,所宜详慎。若爱而知其恶,憎而知其善,去邪勿疑,任贤勿贰,可以兴矣。’其遗表如此。然在朕思之,恐不免斯事,公卿侍臣可书之于笏,知而必谏也。”

  节选自《旧唐书·魏征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夫民虑之于心/而宣之于口/成而行之/胡可/壅也

  B.夫民虑之/于心而宣之/于口成而行之/胡可/壅也

  C.夫民虑之于心/而宣之于口/成而行之/胡可壅也

  D.夫民虑之/于心而宣之/于口成而行之/胡可壅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道路以目”与“数目项王”(《鸿门宴》)中的“目”字的意思相同。

  B.“若壅其口”与“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谏太宗十思疏》)中的“壅”字的意思相同。

  C.“以铜为镜”与“不赂者以赂者丧”(《六国论》)中的“以”字的意思不同。

  D.“任贤勿贰”与“且贰于楚也”(《烛之武退秦师》)中的“贰”字的意思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召公认为,天子应该广泛地听取臣民的意见,然后斟酌取舍,唯有如此,国家政事得以实行且不会违背常理。

  B.召公认为,天子应该鼓励百姓把考虑的事情说出来,强行堵住百姓的嘴并不是正确的为政之道。

  C.唐太宗为了缓解魏征的病情,将衡山公主嫁给了魏征的儿子,在魏征去世后,又用一品官的礼仪安葬了他。

  D.魏征认为,朝廷大臣之中,君主对他们的感情有爱有憎,这是正常的,但不应以自己的喜好为任用的标准。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口之宣言也,善败于是乎兴。

  (2)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

  14.中国历史上有很多进谏成功的案例,请联系所学,并结合以上材料,分别从臣子和君主的角度简析进谏成功的原因。(3分)

  答

  10.(3分)C(夫民虑之于心,而宣之于口,成而行之,胡可壅也。)

  11.(3分)A(“道路以目”的“目”为名词,意为“眼睛”;“数目项王”的“目”为动词,意为“使眼色”。)

  12.(3分)C(原文为“指衡山公主欲以妻其子叔玉”“悉辞不受,以布车载柩而葬”。)

  13.(8分)(1)(百姓)用口发表言论,政事的好坏成败在这里体现出来。(共4分;译出大意2分,“宣言”“兴”各1分;意思对即可)(2)现在魏征去世,(我)就失去了一面镜子。(共4分;译出大意2分,“殂逝”“亡”各1分;意思对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