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进步一点点!
当前位置:首页 > 读书吧 > 文言文 >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阅读

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阅读

opp整理 | 日期:08-20

导语:文本一: 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民之归

  文本一:

  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也。

  (节选自《孟子·离娄上》)

  文本二:

  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书未发,威后问使者曰:“岁亦无恙邪?民亦无恙邪?王亦无恙邪?”使者不说,曰:“臣奉使使威后,今不问王而先问岁与民,岂先贱而后尊贵者乎?”威后曰:“不然,苟无岁,何以有民?苟无民,何以有君?故有问,舍本而问末者邪?”

  (节选自《战国策·齐策》)

  文本三:

  苏秦从燕之赵,始合从,说赵王曰:“天下之卿相人臣,乃至布衣之士,莫不高贤大王之行义,皆愿奉教陈忠于前之日久矣……臣故敢献其愚,效愚忠。为大王计,莫若安民无事,请无庸有为也。安民之本,在于择交,择交而得则民安,择交不得则民终身不得安。请言外患:齐、秦为两敌,而民不得安;倚秦攻齐,而民不得安;倚齐攻秦,而民不得安。故夫谋人之主,伐人之国,常苦出辞断绝人之交,愿大王慎无出于口也……故窃为大王计,莫如一韩、魏、齐、楚、燕、赵六国从亲,以傧畔秦。”

  (节选自《战国策·赵策》)

  文本四:

  赵武王曰:“今吾欲继襄王之业,将胡服骑射以教百姓……服者所以便用也礼者所以便事也。是以圣人观其乡而顺宜,因其事而制礼,所以利其民而厚其国也。祝发文身,错臂左衽,瓯越之民也。黑齿雕题,鳀冠秫缝,大吴之国也。礼服不同,其便一也。是以乡异而用变,事异而礼易。是故圣人苟可以利其民,不一其用;果可以便其事,不同其礼。”

  (节选自《战国策·赵策》)

  6.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服A者B所C以D便E用F也G礼H者I所J以J便L事M也

  7.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合从即“合纵”,指战国时苏秦游说六国诸侯联合拒秦的政治主张,六国地连南北,故称“合纵”。

  B.陈忠的意思是陈述内心忠诚,“陈”与《后汉书·张衡传》“衡因上疏陈事”的“陈”字含义相同。

  C.倚秦的意思是依靠秦国,“倚”与《荆轲刺秦王》“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的“倚”字含义不同。

  D.左衽,前襟向左掩,是我国古代部分少数民族服装的特点,与之相对,古代中原地区的汉服多为右衽。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本一中孟子认为失去了天下,是因为失去了人民:失去人民,是由于失去了民心。

  B.文本二中赵威后对齐使的不悦而问予以了强有力的反驳,认为对方是“舍本而问末”。

  C.文本三中苏秦认为要保全赵国,赵王必须选对外交对象,因此应联合五国对抗秦国。

  D.文本四中赵武灵王之所以推行胡服骑射,是为了应时而变,效仿周边的瓯越及吴国。

  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

  (2)臣奉使使威后,今不问王而先问岁与民,岂先贱而后尊贵者乎?

  10.如何做到孟子所说的“得民心”?请结合后三个文本简要概括。

  答

  6、BGI句意:衣服的式样,是为了人们穿着方便,而礼制,是为了处理事情的便利。

  “……者,……也。”表判断,为判断句,“者”“也”后分别断开。

  故在BGI三处句读。

  7.C

  B.正确。句意:都愿意在您面前接受教诲、陈述内心忠诚,这已经很久了/张衡于是给皇帝上书陈述这些事。

  C.错误。都是“依靠”的意思。句意:依靠秦国进攻齐国/荆轲自己知道事情不能成功了,(就)依靠着柱子笑着。

  8.D“是为了应时而变,效仿周边的瓯越及吴国”错误,由原文“是故圣人苟可以利其民,不一其用;果可以便其事,不同其礼”可知,赵武灵王推行胡服骑射是为了便利,并非“应时而变”;而且“胡服骑射”不是效仿周边的瓯越及吴国,而是效仿北方少数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