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的生活知识参考!
当前位置:首页 > 我爱学习 > 阅读题 >“观象授时”语出《尚书·尧典》

“观象授时”语出《尚书·尧典》

导语:

  一:

  “观象授时”语出《尚书·尧典》:“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时。”华夏先民观天象的目的是“授时”。观象授时是人类祖先感受和认识时间的重要手段。观象授时就是观测日、月、星辰在天空中的位置变化来确定日、月、年。远古时代观象授时有着非常丰富的内容,比如我国神话传说中关于羲和的传说就有很多。《尚书·尧典》载,羲和专管“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时”,是负责观象授时、制定历法的官。《尚书·舜典》还说道:“浚哲文明,温恭允塞。”天文学的起源与文明的起源大致处于同一时期。

  《易·乾》也说:“见龙在田,天下文明。”龙是上古时观象授时的重要星象。龙本源于中国传统二十八宿天文学体系中由角、亢、氐、房、心、尾六宿星官所构成的形象,而“见龙在田”所描述的则是龙星伏没乏后,留于龙角的角宿从东方地平线上重新升起的天象,民谚习称其为“龙抬头”,原始历法以其为一年中新的农事周期开始的标志。唐孔颖达对“文明”的解释是:“天下有文章而光明。”文章即礼乐教化,这里意在强调文德的彰显,文德的产生和观象授时关系密切,上古文献对此还有清晰表述。

  长期的观象实践使人们懂得,先民虽和时间从无约定,但其每每如期而至。如果龙抬头可以作为立春节气的标准天象,那么人们发现,如果人们在某年的立春观测到“见龙在田”,那么百年甚至几百年后,仍然可以在同一时节观测到同一天象。假如先民通过立表测影决定时间,那么这种对应关系将更为固定和持久。一年中正午最短的表影当在夏至。人们发现,如果他们在某天正午测到了夏至,那么经过三百六十五天就一定还可以测得夏至,十年如此,百年不变,千年如一,从无爽差。于是人们通过这种对时间的长期观测逐渐形成了“信”的思想,先民以为“至信如时”(战国行书《恶信之道》),“天则不言而信”(《礼记· 乐记》),可见时间最能体现“信”的德行。

  (撤编自陆航《春节历法与观象授时》)

  二:

  天文学的知识在古代是最先进的知识,只为极少数的人所掌握。而人们一旦掌握了天文学的知识,就可以通过观象授时这样一种形式来实现对整个氏族的统治。为什么这样说?因为观象授时直接的作用就是会决定农业的生产,观象授时的正确与否会影响到一年的收成,会决定整个氏族的命运,因此对于农业经济来说,作为历法准则的天文学知识具有首要的意义,谁能把历法授予人民,他就有可能成为人民的领袖。因此在远古社会了解天象的人被认为是了解天意的人,或者被认为是可以与天沟通的人。当然这种沟通并不是某一个人可以和天去对话,而是他可以把天象运动的规律告诉人民,把时间告诉人民。

  因此,他如果把时间准确地告诉人民了,那么就必然会赢得整个氏族对他的尊敬,对他的敬仰,这就是王权的基础,这就是最早的王权的基础。孔子编订“六经”,“六经”《尚书》中有一篇《尧典》,《尧典》开篇就叙述帝尧命令羲和“钦若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歌授人时”。古代帝王对观象授时的工作非常重视,因为这是关系到他们自己的统治地位的问题。谁掌握了天文学,谁就获得了统治的资格。所以《论语》上说:帝尧禅位给舜的时候就说了一句话“天之历数在尔躬,允执其中”。什么意思?就是天时和历法必须由你亲自来掌握,你要好好地把握住你手中的这个圭表。“中”就是圭表。古人决定时间,是靠立表测影来实现的,他们了解时间是靠立表测影来了解的。

  甲骨文中就有关于立中的记载,就是立表测影,这些都可以看出天文学和王权的一种关系。所以说最早的天文学,实际是一种政治天文学,而天文学实际最早也就是一种政治统治术,它并不是一个严格意义上的科学,它是被统治者所利用的,因此,中国天文学官营的性质,就是早期天文学的一个非常显著的特点。我们还可以看一个铜钺。这个铜钺是夏代晚期的。青铜钺是王的一个权杖,是王权的象征。这个铜钺上绘了一个图像,是用绿松石画的两个同心圆。两个同心圆之间还有用十字组成的这种绿松石的图像,外圈一共有十二个,内圈有六个。这是历法的一些内容,在王权的仪仗上,绘刻这些内容,它就明确地显示了天文学和王权的这样的一种联系。